English

昆剧:寻找生路

热点关注
2000-04-13 来源:光明日报 苏丽萍 我有话说

昆剧很久没有这样风光了——近日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将全国六大昆剧院团汇聚于昆剧的发祥地江苏昆山,演出近年来排演的古典名剧,加之国内外昆剧爱好者的祝贺演出,一时热闹非凡,一扫过去昆剧演出的寂寞和萧条。但昆剧节过后,这些剧院团返回所在地,能否经常演出?昆剧节能否激活昆剧演出市场?很多人心中没底。可见,昆剧如何摆脱半死不活的局面,如何才能生存下去,仍是广大昆剧工作者探求的问题。

好剧本何处寻

昆剧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素有“中国戏曲幽兰”之称,并享有“百戏之祖”的美誉,其鼎盛期红透大半个中国,但如今不仅风光不再,鲜有新剧目,演出少,上座率低,剧团处境困难,连存活都成了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昆剧自身特点所致,昆剧是曲牌体,唱腔较平,节奏慢,感觉较温,并且唱词文雅,不通俗易懂;二是剧目多为古装戏,剧情离现代社会较远,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三是新戏少,有限的几出也难以成为保留剧目,各剧院团只好常演几出老戏,使得素有“阳春白雪”之称的昆剧,在现代社会中越发变得曲高和寡,知音难觅。

昆剧向何处去?有人曾提出任其自生自灭,也有人主张将之放进博物馆,但更多昆剧工作者和热爱戏剧的有识之士则在为振兴昆剧出谋划策并付诸行动。五十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了一个剧种,而今虽难以出现这样的奇迹,但足以说明剧目是关键。著名戏剧家郭汉城指出,从昆剧的特点及以往的经验看,昆剧剧目应以整理古典剧目和新编历史剧为主,昆剧有很多优秀古典剧目,这些剧目解放后很少演出,尤其是很少全本演出,人们难以了解名剧的全貌。上海昆剧团前不久采用现代包装整理演出了全本《牡丹亭》,拉近了古典名剧与现代人的距离,在北京演出场场满座,大获成功。江苏省昆剧院的《桃花扇》、《看钱奴》、《长生殿》,北方昆曲剧院的《琵琶记》等也都赋予名剧以新意,很受欢迎。此外,元杂剧、南戏也有很多传统剧目可以整理演出,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在此次昆剧艺术节上就演出了据南戏改编的《张协状元》,效果很好。

革新是唯一出路

昆剧因其悠久的历史曾被认为是典范而不能动,但昆剧要生存下去,要赢得观众就必须革新。戏剧评论家薛若琳说,现在昆剧最需要类似明代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最初昆剧只限于昆山方言,经他们改革才使昆山腔改为“水磨调”,再经梁辰鱼等剧作家精心创作剧本,使形式和内容均焕然一新,由俗到雅,红遍江南。昆剧声腔过去是三十年一小变,如今几百年不变,显然缺乏生命力。

谈到革新,戏剧家们均献计献策。昆剧声腔没有过门,不能给表演充分的余地,如果学习京剧等剧种加上过门,过门时可增加表演,唱腔就不至于没完没了。另外唱腔本身是否也应起伏跌宕?昆剧能否由雅还俗?革新的尺度如何把握?革新的步子小,收效不大;步子迈得太大,则有不像昆剧之虞。昆剧经过几个世纪的积淀,其文学、声乐和舞蹈方面的成就已成体系,要革新,需有一批有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力的、有志于此甘于寂寞的革新家,而这正是目前所匮乏的。

昆剧能否演现代戏?专家对此意见不一。昆剧以前演过现代戏,但都不成功,没有流传下来,因此多数人持反对意见。但从昆剧的历史看,直面社会、直面生活是它的传统,如明清时期的昆剧剧作家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作品。戏剧家霍大寿认为昆剧可以搞现代戏,当年李少春先生演京剧现代戏《白毛女》,成功地将京剧程式融入现实生活。从艺50年、从昆剧演员到导演的丛兆桓则为昆剧革新缺乏理论指导而苦恼,他说新中国50年来,昆剧演过300多出新剧目,但没有几出传下来,每次革新都显得盲目,因而成功率低。

人才捉襟见肘

昆剧人才流失是戏剧界里最为严重的。据统计,目前全国从事昆剧创作的剧作家已不足十人,而这为数不多的剧作家年龄都在50岁以上。由于昆剧唱词集诗、词、赋及骈文为一体,讲究平仄,剧作家既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要懂得曲牌,因而许多年轻的剧作家无法胜任,剧作家缺乏且老化已成为昆剧发展的最大隐患。表演人才的流失也使各昆剧院团颇为头疼,上海昆剧团和北京北方昆曲剧院各培养过一批三十几人的学员,如今这些正当年的演员已有三分之二改行他就。有些得过梅花奖的演员中途改行或远走海外,令人惋惜不已。戏剧家刘厚生说,昆剧要注重培养艺术骨干力量,过去,“传”字辈演员传了四十年,“继”字辈演员又传了四十年,因而昆剧“老而不朽,衰而不亡”。现在昆剧虽然又多了永嘉昆剧传习所这样一个新剧团,,但如何留住人才,仍是个大问题。

普及是当务之急

昆剧在中国内地观众少,但在海外和台湾地区却十分红火,美国、加拿大、日本均有昆剧组织,日本“昆剧之友”社此次与北昆合作演出了四个折子戏。昆剧为何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很大程度在于昆剧普及工作做得不够。

台湾联合昆剧团团长曾永义、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洪惟助先生介绍说,昆剧1949年才传到台湾,1950年台湾就有了昆剧曲会,他们不间断地到大学里做普及工作,并组织演出,延续至今。近十年来,台湾办过6届昆剧传习班,每班100多人,4年前成立了专业的联合昆剧剧团,巡回讲座、演出,并编成《水磨曲集》到大学里作辅导,大批大学生被昆剧所吸引。如今在台湾,喜爱昆剧的人中,年轻人占了一大半,研究昆剧的研究生也在增多,可以说,昆剧在台湾扎根并发展起来了。

在内地,上海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都曾到大学做讲座并演出过,但没能长期坚持下来。戏剧家郭汉城说,昆剧是很有魅力的,很多年轻人不喜欢昆剧,是因从未看过昆剧,如果能多进校园为年轻人演出,相信他们是会被昆剧所吸引的。

昆剧要走出困境推向市场并非一蹴而就,任何急功近利都无济于事,我们的昆剧院团在演出少的情况下,能否扎扎实实地做些普及工作?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